《赴山海》一开播,成毅的仙偶化妆造把武侠男主推上风口,江湖味被“精致感”吞没,这才是最扎心的爆点
宣传里说要拍大气江湖、写侠义人心,开播一看,镜头里却是刘海头套、厚重底妆、马卡龙色系长袍一件接一件,人物轻飘飘,落地声都没了
角色叫萧秋水,设定是侠义之士,呈现出来却像从古偶片场隔壁串门,身形偏弱、头身比奇怪,动作也不够干脆,观众的第一句吐槽基本都是“这还是大侠吗”
我不反对漂亮,但“漂亮得没有道理”,就很难让人信服
这不是成毅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武侠剧男主整体“妆造精致化”的显性症状
从《云襄传》里书生式的俊雅,到《少年歌行》里龙须、毛领、白袍僧、红披风的齐活儿,再到《少年白马醉春风》,这些造型你单拎出来放进任何一部古偶剧都不违和
展开剩余89%当武侠的粗砺、风霜、火气被换成粉底、卷发和亮眼色彩,江湖也就只剩镜面反光
传统武侠里,人物的样子是命运刻出来的
傅红雪的跛足和冷硬,是他一路血雨走出来的影子;
前锦衣卫离歌笑的颓唐,是他把酒言欢后的放下
那些不修边幅不是懒,是活法的痕迹,是风里走过、雪里躺过的证据
当然也不是说男主都得糙得像野人,焦恩俊演的李寻欢卷发挑染,通身白衣却不艳俗,风流里带松弛,角色一立,造型就顺了
何家劲的展昭,红袍压肩,眼神干净一抹锋芒,正气从里往外冒
真正好看的,是人物与造型彼此成就,而不是一味地磨皮抛光
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?
一位制片人小莫说得直接:
“武侠可以创新,但得先把‘武侠’的基础立住,再谈风格叠加”
美术世界观没定准,造型先飞了,再精致也只会“跑偏”
常规流程是美术风格、置景敲定后再做服装,往往开机前三四个月就把方案定死了
“最怕的是美术走质感A,造型走唯美B,进机位一看,两边不搭,画面就尴尬了”
这事儿按他说,是导演或制片人的职责,要拿住整体审美方向,前期走歪了,后面都救不回来
另一个推手,是演员个人意愿的影响越来越大
制片人林兰直话直说:“只肯待在妆造舒适区,不愿意为角色服务,最后就变成演员个人秀了”
她的判断很刺耳:
“很多武侠男主对自己没那么自信,怕被说丑,怕掉粉,宁愿选择安全的美男妆造”
还有个制片人Owen分享过卡在沟通上的尴尬:
“帅哥不修边幅反而更有魅力,但普通长相的男星不精修,就怕被骂‘古装丑男’,一上来就‘卡颜’”
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剧里“半永久”发型从一部戴到下一部,刘海、披发、高马尾、白发循环播放,角色还没活过来,妆造先自我复制了
制作端的惯性思路也在推波助澜——把粉丝“严选”的图样当作大众审美,以为越精致越保险
可武侠的受众要的不是“保险”,是“可信”
你真把武侠当古偶的流水线模式去套,拍出来就光滑、好看、没劲儿,精神气跑没了
美学升级值得,但它应该服务故事,不是替换故事
当每个人像刚从妆发间走出来,走两步还不忘捋刘海,江湖的真实感就没了
更深的困境,其实藏在选角里
问制片人们心里的“理想武侠男主”,答案普遍含糊
有人提到敖瑞鹏适合轻喜风,有人说王星越演技稳,但能独挑大梁的年轻人不多
“于适如果拍剧,可以闯一闯;
此沙也行,但流量弱;
综合起来,杨洋更贴近‘天选’”
这类判断不代表标准答案,却揭开现实:
一个合格的武侠男主,既要角色气质合,又要商业体量、还得肯投入武术训练,能打得漂亮
而眼下很多年轻演员“无缝进组”,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武训,动作设计自然趋向同质,能拍的也就保守了
打戏的拍摄,是另一道坎
“文戏一天能拍两三页,赶进度的能拍四页以上;
半页打戏卡两天是常事”
Owen的这句行业话,听着就疼
周期就是钱,当普遍压缩工期,最费时费力的打戏先打折
有人提起“现在最能打的小生是郑业成,武打很漂亮,但挑大梁还差一口气”
这不是对个人的否定,是现实的权衡:又能打又能扛收视、又肯花时间训练的人,太稀缺了
说回《赴山海》
起因很清楚:2025年开播,当家男主的造型和气质被指偏仙偶,和“侠义”设定不对味;
经过也不复杂:提前宣传强调“江湖大气质感”,上线后却是鲜艳配色、女性化剪裁、厚妆与轻身形的组合,观众把“偏离定位”的讨论推上热搜;
结果呢?
不仅这部剧口碑摇摆,连带引出整个类型片的反思——武侠特质被稀释,审美一路偏移,选角吃紧,打戏质量下滑,问题像串起来的风铃,哪一边风大就先响哪一片
有媒体也做过辛辣评论
“小身板硬演大侠”的观感落差,谁的审美出问题?
答案可能不止一方
最新的变量,是几部待播的武侠剧
《雨霖铃》《暗河传》《水龙吟》《江湖夜雨十年灯》正被盯得紧,主演名单也不低调
它们能否扭转“审美降级”的趋势,现在没人敢打包票
但这恰好是好事:被盯得紧,总得给出更像“武侠”的答案
镜头里的发丝可以乖顺,镜头外的刀背得有劲儿
我并不排斥美
我只相信,武侠的美,应该是从骨子里长出来的
你看,那些让人忘不掉的瞬间,往往不是精细到像蜡像的妆面,而是在夜雨里衣摆被风吹起的一角,在巷口回首时眼里那点倔强
真正的江湖,不靠发胶和滤镜,它靠扎实的世界观、有血有肉的人物,还有创作者对“侠”的敬畏
你可以让人物漂亮,但别让漂亮遮住了痛感、热度和选择的代价
当一个角色连发丝都舍不得乱,他怎么让人相信他愿意为义仗剑入局
我更愿意看到的是,剧组把时间花在打磨动作、抠细节上,而不是花在多备两顶刘海头套上
一次巷战,动作设计多一层巧劲,观众就能记住一个招式的名字;
一个落座的姿态,衣摆有褶、袖口有风,人物的气就站起来了
慢工出细活,别嫌它慢,这是武侠最该坚持的手艺
也许接下来的几部新剧,会给出意外惊喜;
也许仍旧是“古偶化”的延续
但我还是愿意问一句:
当我们谈论武侠时,究竟在怀念什么?
不是单纯怀旧,而是怀念那股“我来”的笃定——你能感受到他走进画面前就已经活过一段路
审美可以升级,技法可以更新,但“人”若是轻了,江湖再精致,都是空壳
愿下一个登场的大侠,哪怕发丝稍乱、靴上有尘,也能让我们相信:他真的从风里来
等这一天,才算是真正的回归
发布于:云南省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